锐评 |“村晚”为什么成了年味儿天花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16 21:41

临近新春,几场有声有色的“村晚”火热开播。瞻淇鱼灯、提线木偶、苗族歌舞,充满民俗风情的大戏轮番登台,吸引数百万网友在线迎新春。

“村里的年味儿真浓!”“这才是过年氛围天花板”……浏览高赞留言,不难看出大家对于“村晚”的真爱。说起来,“村晚”的节目谈不上精致,但接地气、很上头。质朴的乡音,腊肉做的道具,节庆民族服饰,每个元素都诉说着“我们村”的魅力,都展现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也让看惯了“高大上”舞台风的网友耳目一新。舞灯人操着“如鱼得水”的步伐穿行全村,“一夜鱼龙舞”的年节盛景有了具象呈现。摇头晃脑的木偶、畲族儿童的竹竿,让闽南风情跃然屏幕。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格外打动人心。

人是舞台的主角。“村晚”好看,还在于普通人的倾情参与。舞台上的演员,并没有经过什么专业训练,有人是水电工,有人是种植户。平时大家各有各忙,一到年节,锣鼓声响,大家又齐齐聚首挥洒这份热爱。在安徽歙县的鱼灯“村晚”中,腰鼓舞《欢聚一堂》由瞻淇村务工返乡的妇女们主动报名参与。“贵州七弦”组织的“村晚”活动,当地村民为了芦笙笛演奏连夜赶工。洋溢其间的故土情怀、生活热忱,也深深感染着镜头外的观众。

从“村歌”“村超”到“村BA”“村戏”,近年来出圈的“村”字号还有很多。借由短视频平台,这些“村”字号不仅成了全网关注的文化现象,也给当地带来了文旅融合的新契机。以榕江为例,2023年5月接待游客107万人次,同比增长3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41亿元,同比增长52%。随着知名度在全国打响,地方农特产品“出山”也有了更多可能。据统计,2024年抖音平台有4700多位主播进行了约3万场“村晚”主题直播,平均每天有80场。不断飙升的流量,让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全心投入到非遗文化推广中。精准对接个性化、细分化市场,挖掘符合自身需求的文体活动、周边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IP”,乡村振兴的新图景,让人倍加期待。

“土掉渣、好看哭”,自信地唱着歌跳着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建设着美好的家乡。这样蓬勃昂扬的面貌,不正是乡村振兴的模样吗?

图源:网络



编辑:崔文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