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8 14:29
电动车集中充电棚、禁入楼宇系统……为了消除电动车充电导致的安全隐患,各个社区街乡尝试了各种办法,然而问题依旧没有完全解决。近日,大兴黄村等乡镇开始推广“换电”骑行模式,电动车的电池改成了标准的共享“充电宝”,只能在公共的换电柜里充电并更换。采用“换电”模式用户使用方便吗?骑行多年的老用户能接受这种新模式吗?记者前去探访。
违规充电现象屡禁不止
“藏在出租屋里充电的电动车冒烟儿了!”今年5月底,大兴黄村东芦城村发生了一起火情警报,这让村干部至今心有余悸:“那人胆儿真大,给电动自行车充电,居然用过去那种简陋的麻花线接线板!幸亏发现及时,没出大事儿。”
为了防止电动自行车充电事故,从2018年起,大兴区各个村镇基本都建设了充电车棚,便于村民存放电动车,并集中安全充电。然而,总有人悄悄把电动车推回家,要么是飞线充电,要么是拆下电池,在室内用不合格的电路设备充电。
尽管村镇干部隔三差五就去抽查,不分昼夜,不打招呼,重点“突袭”出租屋,但充电事故依然防不胜防。参加抽查的执法人员向记者讲述:“一进屋,电池就摆在床上充电,有的还用衣服被褥遮盖着,别提多危险了!”
快递外卖小哥的电动车一般至少配备两块大功率电池。白天,他们人在外面跑活,备用电池就放家里充电,充满后也没法及时断电,极易引发事故。遇到屡教不改的情况,执法人员只得没收充电设备。
“可是,越查他们就越藏,越藏就越危险。”东芦城村书记刘春景说,“夜里我一听到电话铃响,都得惊出一身冷汗,十有八九是电动车着火了。”总这样玩猫鼠游戏不是个办法,执法人员也希望找到防患于未然的办法。
换电10秒替代充电数小时
今年以来,大兴一些村镇出现了“换电”骑行新模式。听到消息后,东芦城村书记刘春景5月份就带着村干部来到厂家进行考察,试骑了可以换电池的电动车,大家都感觉挺满意。
记者在现场也感受了一下换电过程:收到电池低电量报警后,打开手机里的换电小程序,骑行至附近的换电柜,将电池从车上取下来,插入柜子里的空电池仓,智能识别系统立即弹出一块满电电池。全程只需10秒左右,即可满电上路,继续跑上四五十公里。据厂家介绍,标准化的锂电池重量轻,续航时间长,也更加安全。换电柜配有高温报警、自动断电等一套保护措施,安全系数高。
刘春景告诉记者,新型“换电”模式最打动他的一个优点是:电池只能放在换电柜统一充电。因为没有适配器,电池不能回家自己充,从而彻底消除了电动车室内充电的隐患。
对比已经普及的充电车棚,电动车换电模式也有不少优势。“我们村的电动车棚使用率一直不高。”刘春景说,东芦城村2018年建好了充电车棚,位置在村委会的东侧,但是,由于他们村包含三个自然村,面积大、居住分散,有些村民住在距离车棚较远的地方,不得不往返一公里去充电和取车,所以,他们不乐意使用公共充电设施。有村民说:“电动车本来就是个代步工具,但为了充电,还要跑远路去公共车棚,太不值当了。”
于是,5月份东芦城村委会开始向村民推广“换电”骑行模式,村委会还几次将厂家的工作人员请到村里,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给村民们提供试骑的机会。不过,一下改变多年的使用习惯,接受新鲜事物,多数村民起初一直在观望。也有一些人对此不屑一顾:“我们有自己的电动车,骑得好好的,凭啥换呢?”还有的村民认为,这又是厂家炒作概念,来村里做推销。
这个举动带动了全员热情
6月5日,东芦城村的换电柜建成,引发了村民的关注。一些村民试骑了新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操练了一把如何10秒更换电池。虽然因为疫情反复,“换电”模式的推广有所延迟,但两个多月来,东芦城村已经有人骑上新车了。目前已经有50多辆车在村里跑了起来。“换电”模式的潇洒便利让更多村民动了心。
谈到使用体验,一些“尝鲜儿”的村民说:“新车比我的旧车小巧轻便,电池才几斤重,一只手就能拎起来。”“不用操心充电了,真挺方便的。”“换电柜要是再多一点儿就更好了,担心没电时找不到换电柜。”“换一次电池能跑四五十公里?从我家能骑到大兴机场了。”
为了尽快推广换电模式,东芦城村也是下了本儿,村委会和厂家制定了一套优惠措施:无论是旧车更改电池仓,还是置换新车,村民只需一次性支付改仓或置换的成本。由村里出面担保,1000多元的电池押金就免收了。而且,村里还将持续为每位村民支付69元的包月充电费用。“相当于村民白充电,不花一分钱。”村里政策一出,陆陆续续共有124户村民、300多辆电动车登记,要求购买或置换。
“新车来了!”8月14日,记者在村委会的院子里看到一辆卡车运来了第一批21辆崭新的红色电动车。由于疫情影响,定制的电池还要晚一些才能送到。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些新车内置了芯片,具备身份识别能力,“骑车经过村门口,门禁就可以自动打开,那可太方便了。”
延伸阅读
黄村镇位于大兴新城核心位置,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人口倒挂比例1:3.1,个别村甚至超过1:7,电动自行车达4万余辆,本地村民每户都有1-2辆电动车。外地租住人员主要从事快递、外卖、建筑、运输等行业,基本人手一辆。车辆大多为廉价品牌,电池一般是可拆卸铅酸电池,普遍采取入户充电或飞线充电方式。
随着对电动车入户充电和拉线充电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和管控,为了躲避监管,电动车主将电瓶隐藏在室内充电,监管成本越来越高、难度日益加大。而“换电”骑车方式从源头消除了电动车的充电隐患。
在黄村镇推广3个月以来,已投放换电柜25台,基本覆盖本镇全部村社,服务用户已过千人。根据居民换电周期和使用习惯,通过对试点数据和用户反馈汇总,确定换电柜服务用户上限为50-60户,服务半径约为5公里,在每个小区和村庄安装物联网智能换电柜,提供标准化电池和电动自行车。
除了黄村镇,换电模式还在大兴其他乡镇街道开始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