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广场庆典,盛夏如何控制住老鼠蚊子密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7-01 11:13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办。为保障活动顺利、安全进行,6月22日夜里,疾控工作者在市卫健委统一部署下协同专业公司对天安门地区4200多个地下管井开展了大规模灭鼠活动。

市疾控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副所长张勇介绍,在历次的大型活动中,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防控都是疾控人员关注的重点。“比如,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这些都属于媒介生物性传染病。”

防制鼠害,是大型活动期间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重中之重。“老鼠有磨牙的习性,如果地区鼠密度较高,它们可能会啃咬电缆或其他管线,造成通讯事故,甚至火灾的发生。”张勇介绍,6月22日,包括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故宫博物院、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在内的天安门地区进行了统一的大规模灭鼠行动。

“工作人员分成32组,每组包括疾控人员、消杀公司专业人员、地下管井管理人员、特勤保障人员等约10位成员,共同打开整个地区4200多个地下管井,同步进行灭鼠。”灭鼠行动从晚上7时30分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近2时。“除了保障大型活动顺利进行以外,本次灭鼠行动对于区域内古建筑保护也有重要意义。”张勇说。

由于人群聚集,大型活动区域内蚊密度过高会带来传染病和叮咬风险,加上正值雨量丰沛的夏季,避免蚊虫叮咬对人群造成的危害也是疾控工作者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我们早在今年2月就开始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灭蚊方案。5月下旬起,天安门地区启动了病媒生物危害监测,每10天进行一次监测,以掌握地区内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等的密度。”

张勇介绍,监测蚊密度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开展。蚊子对二氧化碳非常敏感,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量越多越吸引蚊子。“这盏灯排出的二氧化碳量跟一个正常成年人呼出的气量接近,其灵敏度、准确性和科学性都较高。”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区域内,疾控人员一共布置了16盏诱蚊灯,从5月下旬起共进行了4次蚊密度监测。在监测之后,组织了大规模的灭蚊行动,具体举措包括处理积水、空间喷雾、滞留喷洒等。“通过几次统一杀灭,监测显示地区内蚊密度有了明显下降。”

“庆祝活动正值炎夏,也是病媒生物活动的高峰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我们将区域内鼠、蚊、蝇、蟑螂等重要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不传播疾病、不啃咬电缆、不叮咬骚扰人群,对于保障庆祝活动顺利举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勇说。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