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1 12:08
11月20日下午,由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休闲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主题公园发展高峰论坛暨《2021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举行。记者会上获悉,截至2019年底,中国有339座主题公园,其中25%亏损、22%持平、53%盈利(经营性)。
《2021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涉及的主题公园概念来自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于2018年发布的《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规定,按照主题公园规模大小划分为特大型、大型和中小型三个等级。
本次评价报告的研究对象为大型和特大型主题公园,即总占地面积600亩及以上或总投资15亿元及以上的国内主题公园,符合以上条件的主题公园约有87家。2020年,纳入评价的主题公园共50家,占全国大型和特大型主题公园数量54.3%,全年总收入10936.11万人次,合计营业收入163.63亿元。本次评价保留了上一年样本的46家,减少了4家,新增的主题公园18家,共64家。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主题公园无论是接待游客人数还是营业收入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同样本比较全年接待游客下降了50.43%,营业收入下降了49.87%。在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中,上海迪士尼乐园依然保持第一的高位,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以39.74的分数位列第二,深圳世界之窗紧随其后。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一跃而上位列第四位,而深圳欢乐谷则倒退到第五位。
长隆欢乐世界、北京欢乐谷、上海海昌海洋主题公园、常州中华恐龙园今年仍然位列前十强之中,但次位却发生了改变,而去年前位列十强之一的杭州宋城则被新进势力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取代,这也是去年十强中唯一被取代的主题公园。前十强之中广东地区依然占据前十强中的五席,彰显了广东地区主题公园综合竞争实力的强劲。
报告称,中国主题公园在发展速度、整体水平、功能演变、规模结构、区域分布、竞争力差异等方面呈现出七大特征:
第一,主题公园发展迅速较快。从样本来看,样本数量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主题公园行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本次新增样本的区域来看,新增了河北和青海两个相较偏僻的城市,证明在疫情常态化下周边游、短距离游盛行的情况下,各地逐渐重视主题公园的存在,加速主题公园发展,并开始有效发挥主题公园的引流增收的效应。
第二,整体发展水平良莠不齐。从整体评价指数和各个维度的评价指数来看,各主题公园分值排序不尽一致,除了像迪士尼这样品牌影响力已遍布全球的外,其余主题公园的各个维度分值几乎每年都在上下变化,甚至于一个主题公园的统一指标排名相邻两年差距多名。主题公园竞争力指标分值的悬殊差异也反映了主题公园发展水平的良莠不齐,整体发展亟需规范提升。
第三,体验性与互动性功能日趋凸显。主题公园发展由简单的休闲游憩到注重体验性和互动性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特色差异化发展趋势明显。与此同时,除了老牌主题公园的不断扩张以外,许多基于文化传播的主题公园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第四,发展规模持续性增长。被纳入研究对象的主题公园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内,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第五,区域分布上东多西少,扩张速度呈现东、西部缓和向前、中部崛起发展态势。
第六,竞争力呈现东强西弱、中部崛起态势。就整体来看,东部地区主题公园竞争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又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为甚。
第七,常态化疫情影响持续,市场恢复能力强弱不均。常态化疫情成为主题公园市场结构的“试金石”。受到各地“非必要不离市”防疫建议的影响,一、二线城市的主题公园的本地市场恢复迅速,部分主题公园已经完全恢复甚至超过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同时,主题公园跨省、跨市的中远程市场恢复受疫情影响仍较为波动,下半年整体收紧。省外或市外等中远程市场占较大比例的主题公园恢复缓慢。
根据主题公园的发展演变和其依托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来看,中国主题公园将呈现六大趋势:第一,更加注重科技智能的运用;第二,文化逐渐成为主题公园的有力支撑;第三,主题公园集群效应与规模化愈发显著;第四,品牌效应持续性增强;第五,风险能力管控愈成为重中之重;第六,主题公园受疫情影响将重新洗牌。
图片来源:北晚新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