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6 09:43
暑热中的京城夏夜,是属于深夜食堂的“高光时段”。这抚慰身心的一餐,您会选择吃点儿啥?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深夜食堂由单位食堂和餐饮企业两部分组成,主要是为了服务夜间工作的人群,多设在运输工人或厂矿企业职工集中的地方。到1962年,全市的夜宵摊店已经达到150多处。
上世纪80年代初,个体餐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极大满足了京城市民的夜宵需求。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东直门内大街率先出现了24小时餐厅,人们沿用旧时夜晚做生意的鬼市之意,为其取名“鬼街”,也就是今天赫赫有名的“簋街”的前身。
1985年起,北京街头还出现了不少专卖馄饨的小挑子,成了那时本市夜间饮食网点不足的有效补充。
统计显示,1997年,京城有吃夜宵习惯的群体已达30%左右,善捕商机的餐厅饭馆争相推出“第四餐”。1998年,“华天饮食夜市”开在了北京多个繁华地区,这一年,“夜市场”的概念首次出现。
2000年国庆节前夕,“鬼街”更名为“簋街”后第一次开街,街上聚起100多家餐馆,80%以上都是24小时店。2002年,首届簋街“麻小儿节”举办, “麻小儿” 7天中卖了30多吨,就餐人超过10万人。簋街也成了北京市民公认的深夜食堂“圣地”。
近年来,京城的深夜食堂业态升级,便利化、特色化的餐饮商街越来越多,像朝阳合生汇打造的“21区BLOCK”这样的室内深夜食堂街区,成为了年轻人新的“网红打卡”点。
您跟谁一起吃过北京的“深夜食堂”呢?咱们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