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9 15:04
大庆市有孕妇就医被拒致流产?日前当地公安机关公布调查结果:涉事夫妻因“黄码转绿码”的不合理诉求未被满足,遂编造出上述谎言。目前,这对夫妻因涉嫌寻衅滋事被立案侦查,并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一段时间以来,类似谣言在网上不少,套路大同小异,却每每搅动舆论。一则,叙述真真假假,经常是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与虚构的事件混搭,让人莫衷一是; 二则,专戳舆论敏感点,大家的情绪点在哪里,就在哪里大做文章,轻轻松松实现指数级传播。常态化防控之下,方方面面都在坚持、都在付出,某些人为泄一时不满,如此寻衅生事,必然受到法律严惩。但问题在于,若这般恶意维权的“小作文”成风成势,那么等到个体确有正当需要之时,又能获得多少声援与支持呢?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事件调查与澄清的效率再高,总是跟不上造谣的速度;而处罚追责即便可以依法从重从严,但谣言对被中伤者带来的伤害、对社会造成的裂痕恐怕也很难立马弥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网络谣言,事后严厉追责当然必要,但最根本的仍是要坚持加强源头管控,把危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打击造谣传谣,平台首当其责。此前,网信办相关负责同志在介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有关情况时表示,将“建立溯源机制,对首发谣言信息的平台和账号加大惩处力度”。无论是从责任义务还是外部要求来看,平台都必须积极行动起来。针对当下形势,最直接的便是建立热度预警机制,在雪球滚大之前,设置一道真实性审核门槛;同时对于违规处罚,坚持从“号”到“人”,从根本上形成震慑效应。
“围观就是一种力量”,网民谨慎吃瓜,贡献的同样是反击谣言的力量。在互联网上冲浪多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无数乌龙反转,网民们也理当提升“网商”。越是离奇的情节,越是敏感的话题,越是迎合刻板印象的表述,就越得多问问真假、三思而行。连事实真相都没搞清就着急忙慌“转赞评喷”,很容易成为造谣者的帮凶。前段时间,所谓“新版红绿灯”引爆热搜,一些媒体也跟着中招,凡此种种对所有人都是必要的提醒:涵养求真精神、培育理性意识,才能避免舆论场被一小撮人玩得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