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8 16:33
近日,网红鹿哈自曝带货7个月挣3500万,引发网络热议。无独有偶,因“挖呀挖”儿歌走红的黄老师,最近也开启了带货,5场直播下来销售额就超过了百万。对此,有网友表示“能赚钱就是本事”,也有人吐槽“果然宇宙的尽头是带货”。
客观来看,影响力变现是市场规律使然,网红经济也是当前一种相当普遍的经济现象。与品牌方找明星名人代言类似,网红背书不仅能扩大电商及其产品的知名度,也凭借信任因素提高了消费者的决策效率。当然,动辄一“挖”百万的毕竟是少数。相关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超1.5亿个,以直播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主播中,月收入10万元以上的占比为0.4%。每个行业都有所谓“头部”,在如此火爆的新风口上,有人脱颖而出倒也不足为奇。
说到底,主播高薪频频引发争议,绝非公众对他人赚钱的“眼红”,大家真正关注的其实是,天价收入与业务能力是否匹配?名利双收与社会贡献是否对等?不难发现,如今不管是靠颜值涨粉的,还是靠搞笑破圈的,只要火了,似乎下一秒就能走进直播间。很多本身以优质内容立身的博主,一旦带起货来似乎也会忘记触网初衷,逐渐成为自带流量的“专职销售”。问题在于,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带货的领域、产品根本不了解,更遑论给消费者专业意见。只要抽佣提成到位,连基本台词还没背明白就敢“一二三上链接”,货不对板、水军横行、维权困难等一系列乱象愈演愈烈。更令人忧心的是,这样“一本万利”的案例多了,也向社会传递出“当网红、赚快钱”的不良价值取向。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最终都要走向规范和理性。近些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内容与形式创新,主播在消费者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深刻地改变了新零售业态。而自直播带货成为新职业后,互联网营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随之出炉,“遵纪守法”“严控质量”等都被写入相应的职业守则中。接下来,相关部门从严监管,平台企业耐下心来,共同加强对主播红人的培训和引导,才能营造一个诚信、规范、有序的网络直播生态环境。
流量本身没有原罪,抓住热度追求经济效益也无可厚非。但大大小小的主播既吃了这碗饭,就得做好本职、对货品负责,而非蒙眼叫卖、“挖”到金就走。“金牌销售”确实炙手可热,但“带货”不该是“奋斗的尽头”,“当网红、赚快钱”也不该是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的风向标。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