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17:35
连日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夏晓虹夫妇捐赠藏书的视频火爆全网。目前,这对学术伉俪捐赠的大大小小36箱图书已运至首都图书馆。按照规划,“陈夏书房”将设立于首图华威桥馆址的六层,除保存藏书,陈列部分手稿及书画,还有阅读空间,环境优雅,值得期待。
名家大家的书房是什么样子?冯骥才曾说:“我要我的书房‘四壁皆书’。故而房中除去门窗,凡墙壁处,皆造架放书。书架由地面直通屋顶。我喜欢被书埋起来的感觉。”
陈平原、夏晓虹夫妇的书房,俨然就是这副模样。书籍从墙角生长至天花板,又向沙发、五斗柜、壁橱、餐桌漫溢。二人穿梭于家中的“书城”,时而摩挲潮州的金漆木雕装饰,时而向客人介绍走遍大江南北收集而来的六卷本《中国近代期刊编目汇录》。陈平原虽“望书兴叹”,直言“书影响到了人的生活质量”,但也感慨:“积习难改,以前喜欢书,现在还是喜欢书。”短短几个镜头,也让人读懂了何为书香之家、何为爱书之人。
△陈平原、夏晓虹夫妇。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书籍最好的归宿,是下一双展开它的手。”一边是“家里书多得实在放不下”,一边是大众渴望走进名家,了解人文学者是如何阅读、思考和写作的,首都图书馆成立名家书房之举可谓“两全其美”。其实,在陈平原的家乡潮州,这样的书房早已有了“同款”——这些年来,这对学术伉俪已陆续向韩山师范学院捐赠了8200多册图书,其中还有被誉为“文史工作者必备工具”的“大部头”《四部丛刊》。从私人收藏转化为公共文化资产,书籍承载着学者传播书香的情怀,更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开卷有益,赠书留香。无论是大家,还是普通的爱书人,或许都有“书放不下”的烦恼以及“回馈社会”的情怀。这两年,“老人去世留下书山,子女不知该如何处理”的新闻也不鲜见。我们期待这样的公共书房能越来越多,把大家的藏书乃至坊间的宝贵藏书收集利用起来,让它们成为一种“书香催化剂”——激活新思考、带来新碰撞、促进新交流。
不过,也有人有这样的感触:名家的或珍贵的藏书自有去处,大量“籍籍无名”的书呢?其实,无论是更新书架,还是乔迁搬家,不少家庭都有闲置书籍。若不能有效回收利用,堆在犄角旮旯或是随意丢弃,都是一种资源浪费。
好在,近年来,北京“旧书新知”活动如火如荼,旧书摊、旧书店人气颇旺,催生了新的淘书热。略略泛黄的纸页,字里行间的批注,仿佛时光深处走出的使者,带给人新的感悟和思考。
说起来,大家陈平原也同样热爱淘书,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城内外的各种书摊、书会、书店,常常可见他骑自行车穿梭其中的身影。这个角度讲,以“名家书房”为契机,发挥好名家效应,继续倡导让旧书流动起来,或能更好实现读书人之间的顺畅联结。
当然,从现实来看,旧书交流尚有一些断点、堵点。比如,是否可以让“旧书摊”的设点多一些,成为常态,而非局限于某个“阅读季”?比如,社区的旧书交流活动能否更多一些,让淘书不必非得大老远跑到地坛、报国寺等热门书市?再如,不少“冷门书”难以找到回收途径,线上平台回收范围能否继续拓宽?
无论是向大家致敬,还是给普通爱书者提供更大便利,呵护好淘书、读书、藏书的热情,不断续写“光阴的故事”,一座城市、一个社会的书香就能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