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含新量”标注北京发展“含金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24 21:00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京落幕后,冠军获得者“天工Ultra”引发各方关注。这款“北京智造”的精彩表现,既提振着相关行业发展的士气,也彰显着北京新质生产力的蓬勃。

作为全国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北京展现出创新引领的头雁效应。2024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6%和9.6%。每秒钟,人工智能算力可计算2200亿亿次;每分钟,4.9万块集成电路、0.5辆新能源汽车在此生产;每小时,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约1290公里,相当于绕五环路13圈。也正是因为“含新量”十足,北京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经济结构向新向好,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扎实前行。

当今时代,如何才能把握经济发展大势?科学的态度是,不光看增长速度,更要着重看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看增长的协调性和增长质量。北京在“减量发展”的硬性要求、相对固定的资源总量、较高水平的发展基础上,还能保持稳中向好的增长态势,依靠的主要就是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特别是未来产业在经济格局中存在感的不断提升。

因投入较大、回报期长,未来产业被称为“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北京的未来产业得以崭露头角,是这座城市长期以来立足资源禀赋、精心“耕种施肥”的结果。在高度富集的人才基础与科创资源之上,北京以稳定政策保驾护航,让企业“敢下十年注”;以耐心资本赋能创新,托举企业穿越“死亡谷”;以体制改革破除壁垒,加速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以服务精神问需于企,提供充足“阳光雨露”……这些年来,纵然技术风潮几经更迭,这片“希望的田野”始终生机勃勃,在长周期下展现出蜕变跃迁的超强实力。优质资本持续积累,集群优势充分显现,当“企业的上下楼就是产业的上下游”,这样的创新磁场,必然支撑起超乎想象的产业效能。

科技创新高频突破的黄金时代,亦是创新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激荡时代。放眼世界,第四次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个别国家的“小院高墙”正越筑越高。面对严峻挑战,中国的科技产业能否逆风破围?观之国内,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市场机制调节、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迸发。作为首善之区,北京需继续拿出“主力要出征,地方须支前”的使命感,以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围绕从孕育到壮大、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发展轨迹,帮助创新创业者垒实路基、行稳致远。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以创新推动未来产业全速发展,需要有理性的预期,也要有务实的态度,以问题为导向,持续破除创新创造的现实堵点。比如,科技创新要靠创新人才,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北京的人才吸引力?激烈竞争下,基础研究的创新周期面临缩短压力,耐心资本的托举如何才能既给力又到位?企业的应用需求与科研机构的创新课题存在错配,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引领,让“产学研”融合得更加深入流畅?持续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北京发展才能始终勇立潮头、乘风破浪。

生产车间里,“快乐打工人”精准搬运包裹;繁忙道路上,智能交通信号灯随流量调节;医院诊室里,大数据技术被用于病例分析与疾病预测;千家万户中,智能设备正在让日子更加有滋有味……科技创新重塑生产、改变生活,也赋予了古都北京强烈的未来感。乘势而上,笃行不怠,这座大城定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书写“越己者恒越”的新篇。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